.





王開弘王炳文 - 兄弟齊心百年木桶 傳統產業求創新

 

王開弘王炳文  

兄弟齊心百年木桶   傳統產業求創新

 

 

王開弘王炳文 - 兄弟齊心百年木桶 傳統產業求創新

客人:「這個是我阿祖流傳下來的,我就想說捨不得,我就拿來麻煩幫我修一下,現在這種店很少啊,很少,朋友介紹,說這裡有在幫人家修理。」

「阿祖的東西」捨不得丟,好不容易找到有救星能幫忙。客人:「我們蒸饅頭,你用那個鐵蒸籠,跟這個蒸起來,它的口感完全不一樣,這個蒸起來,那個水分很飽滿、很Q、(鐵蒸籠)很水。」

木桶店第三代傳人王炳文:「明天早上再麻煩妳們來拿。」記者:「現在剩底盤?」木桶店第三代傳人王炳文:「對、底盤,還有後續的動作,要綁繩子。」

王炳文跟哥哥王開弘,是百年木桶店的第3代傳人,舉凡跟木材相關的,包括蒸籠、木桶甚至竹竿,都有賣,也因為賣的是阿公時代的傳統味,得跟「現實」不斷拔河。

王炳文:「從你們來到現在,都沒有半個客人(再上門)。」記者:「之前有啊。」王炳文:「來問而已,有辦法做這麼久的原因,就在於你堅持下去,有人跟你買,沒人跟你買,你就是照這樣去做。」

會用到蒸籠或木桶的客人,終究不多,有時候一個禮拜,上門的不到2個人,兄弟倆倒也淡定,畢竟從確定接班那刻開始,就已經知道時代潮流,是站在對立的一方。

王炳文:「比較遺憾的就是,我們無法做的比阿公那時候規模更大,因為阿公那時候,就是台南區,我阿公的桶店非常大,裡面有辦法請7、8個,專門做給日本部隊的木桶。」

日治時期生活起居都離不開木桶,王家阿公做的,算是當時的熱門工作,還真的沒料到,日後會有塑膠桶出現,導致木桶節節敗陣,再也回不去當時的風光。王開弘:「可以共同,把這個古老的傳統行業,看能不能我們2個再發揚光大。」

既然都接了,決定把招牌給扛住,就得想辦法克服難關,沒想到挑戰一個接著一個,不曾停過。王開弘:「蒸籠就是竹子、木頭還有藤竹(組合),但現在的籐竹醜又買不到,加上政府成立,從森林保護區還是國家公園設立之後,裡面的東西不能亂開採。」

物以稀為「貴」,不少同業改選印尼藤,因為比台灣藤成本能省下2、3成,但兄弟倆很堅持,其他要省可以,就是不能省到品質。

王開弘:「東西出去,就是講究品質、信用,還有看會不會堅固耐用,你要是信用差,就無法繼續做下去,因為做一個、跑一個。」

到約定好的時刻,客人依約現身。客人:「你做的比較粗、比較勇,是有比較勇啦。」王炳文:「這個就是台灣藤,就像很多進口藤,叫做水藤,比較脆,我們都是台灣藤。」

同一時間也在思索,有沒有其他材料可以代替藤,卻又能不失傳統精神。王炳文:「這個都是純白鐵線,它的鎳成分很高,不容易斷。」

王開弘:「改良起來,蒸籠壽命會延長,也會比較堅固。」

白鐵線「咖勇」,但風險也跟著高。王開弘:「做到流血,被它扎到、刺到,你沒有看到,(我手)這裡是血。」

堅 持不戴手套,全為了維持手感。王炳文:「(把手)都是白鐵,外面這層塑膠是耐熱的,算是台灣我們最早用這樣子,他們都學我們,他們是做完直接,沒有這樣子 做,他們用白鐵線穿過,白鐵線比較快,但蒸籠不耐用。」記者:「不耐用?」王炳文:「它木頭跟金屬摩擦時,它的洞會越來越大,但我們的不會。」

小到連把手這樣的細節都注意到了,所以王開弘形容,他們的老主顧,在台南都是有20、30年歷史的店家,也不乏中間「消失」2、3年的,又重新上門。包子店老闆黃飛龍:「(蒸籠數目)總共41個。」

包子店老闆坦言,確實曾經因為價格考量,轉檯過。黃飛龍:「外面的比較便宜,他的比較貴,我(還是)都跟他買,材料用的比較實。」記者:「怎麼看得出來?」黃飛龍:「可以用比較久,別人的用沒多久就壞了,能夠多用半年,6個月。」

製 作蒸籠的工法,說穿了都大同小異,之所以能夠多用上半年,只因為堅持「慢工出細活」。王開弘:「2天做3個,厚工啦、厚工,變成速度無法快,加上我們東 西,也不能隨便做,這個1、2、3、4層,現在再『ㄍㄧㄥ』進去第5層,普通時候我這個厚度都要做到,不想去偷這個料。」

把「不能偷工減料」奉為座右銘,步驟一個個按部就班,不能省略,更沒有捷徑。王開弘:「1、2、3、4、5、6、7、8,差不多要做到8層。」記者:「這有第7層了嗎?」王開弘:「還沒、還沒,你要慢慢加上去,不是這樣的啦,所以這種東西速度不會快,也快不了。」

要 做得紮實,就是不論外形還是內部,都沒辦法偷吃步,要表裡如一。王炳文:「這個要一支一支,慢慢排進去,比較快的,就是有一種,排比較寬一點,少排幾支, 讓縫隙比較大。」記者:「這樣你可以嗎?」王炳文:「不可以。」記者:「為什麼?」王炳文:「因為炊起來饅頭會往下陷。」

店內主力是蒸籠,但其實招牌掛的是木桶行,把比例調整為以蒸籠為主、木桶為輔,是因為這樣才能夠在塑膠桶包夾下,找到夾縫生路。

王炳文:「(蒸氣孔)不能一次就鑽過去,因為一次鑽過去,木柴會破,木頭會裂掉,要分2次,正反面下去鑽。」

木桶做飯桶,倒也抓住了一些客層,加上前幾年泡湯文化興起,浴桶由黑翻紅,還以為大環境終於露出曙光,但更大的外患,已經全面進逼。王開弘:「現在還有個最大隱憂,就是大陸製,很多都進口進來,他用低價打擊你的市場。」

王炳文:「他們唯一的優勢,就是我不用做,我不用做我已經有成品,數量太多,我趕不出來,有時候客人說要比較多的話,可能要分批給他,你看這個就是大陸製、大陸製的蒸籠。」

清楚拚價格也拚不過,與其削價競爭,還不如安安份份,顧好品質,讓「台製」跟「陸製」得以作出市場區隔。

王開弘:「我要做蒸籠之前,木材都要先浸,不然木頭都太硬,你要把它浸軟,有時候都浸一天,日頭比較烈的時候,差不多3天,要是沒甚麼太陽的話,要5天啦。」

依傳統「照起工」備材料,不像有的大陸貨為求速成,會用化學藥水漂白或防蛀。王炳文vs.王開弘:「這不能用漿糊,你用漿糊,炊下去會有漿糊味道,大陸製的有(漿糊),糊有毒,糊本身就有毒。」

王開弘:「(爸爸)也是跟我說,你做事情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下去做,不要說做人家講的那種夭壽工作,不負責的啦,昧著良心去做的啦。」

工作不只是工作,更是良心事業,可不能隨便,兄弟倆不拚價格,也不走批發量產,因為要把時間拿去做售後服務。

王開弘:「我們會做到3代百年老店,就是說我們東西賣出去,有售後服務,我們的東西,我們自己做的東西,有什麼問題,我一定會幫你處理。」

話說回來,接班還真的不在王開弘的計畫當中,起初做的是黑手,但開汽車維修廠成本不少,加上父親年事越來越高,9個小孩中,就他跟弟弟2個男的,分擔家計變成責無旁貸。王開弘:「就想說我爸爸打下基礎,叫我爸爸教我,我再認真學。」

王炳文:「你偷吃步就會被修理。」記者:「怎麼修理?」王炳文:「拿木頭敲,因為家裡木材最多,隨手一拿就有了,你給我學個半桶水,做出來的工作不像樣,人家說不像樣,做出來的東西會被人家笑。」

傳承百年招牌,代表要把品質傳承下去,卻不代表是獲得生意蒸蒸日上的保證書,尤其對邁向沒落的傳統產業而言,一個關卡過不了,可能就此失傳,但第三代說幸運的是,他們不用像爸爸是一個人孤軍奮戰。

王開弘:「弟弟有來做,我們比較有伴,也是很重要的一個角色,最好是2個人做,1個人做變成壓力很大。」

意見不合絕對會有,但對王家兄弟而言,從來不曾想過要分家。王炳文:「你要是再分出去,說實在,會被同業笑話,所謂看笑話是我不用做,你們分家更好,你們做不來,你們也請不到師父,他們可以趁虛而入,我直接搶食。」

雖然無法重現當年的輝煌,但也自信,無愧於天上的阿公。王炳文:「改良東西做起來,也不會輸你阿公做的,也沒有失守,你當初所堅持的東西,不會丟爸爸、阿公的臉,不會啦。」

不 過兄弟倆也說,頂著老店傳人名號,壓力不小,尤其做手工藝,首先就得耐得住寂寞。王開弘:「平常你們沒有來的時候,我們收音機會開的比較大聲,讓他比較熱 鬧,困難就是做這一行很枯燥乏味,加上你要有耐心,不然有的時候,根本做不下去,每天就是面對竹子、木頭,不能像外面工廠,有好多大家都在那邊有說有笑, 沒有啊。」

深信老祖宗的東西不會消失,但該改良的、該堅持的都做了,市場萎縮,卻是再怎麼努力都不可逆的現實,面對大環境起起落落,兄弟倆自有一套哲學,相信東西會替他們代言。

王炳文:「花沒有百日紅,人也沒有百日好,你就是每天都很好,是不可能的,有的客人說,我用來用去,也是你們的東西,雖然比較貴,但是比較實在、比較耐用,客人這樣講,會有成就感,要是做得好,不怕沒有客人,東西要是做得不好,再便宜也不會有人買。」

2個人、4隻手不停動,努力將夢想續航下去。TV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