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農夫。鍾茂樹:「蔥、青蔥、宜蘭蔥,罟高土鬆,照顧真費工。」
是教鄉土文學的老師。鍾茂樹:「親娘扑囝用芒鬆,後母扑囝用刺蒼,芒鬆就是管芒,管芒你們知道嗎?管芒你們知道嗎?」
也是紀錄自然生態的急先鋒。鍾茂樹:「因為紀錄下來的話,有時候你可以幫它寫故事,作物啦、鳥啦,或者說一些文化的行為,包括我們在做美食加工的,我都會 做條例式的把它整理下來,以前都會比較笨啦,一篇文章寫下來幾萬個字,結果拿去給朋友看,他們一看那麼多文字,就把它丟掉了,誰要看啊。」
鍾茂樹:「土很鬆耶,對啊,好了,可以,挖這邊。」
鍾茂樹、這個來自宜蘭礁溪的在地人,同時有很多種身份,不過他大半的時間,都和二哥在田裡忙碌著。鍾茂樹:「等一下你聞聞看喔,它的味道會很嗆,然後它會很細,吃起來會很細緻、會比較甜,最主要是我們都沒有使用農藥,所以它很安心。」
用的是自然農法,不用農藥和化肥,當然許多事就得麻煩一點。鍾茂樹:「這邊還有一隻,抓蟲你都自己抓喔,對啊,都是用手抓啊。」
抓蟲、舖落葉、拔雜草,鍾老師對有機栽培的方法瞭若指掌,不過眼前這片家傳的田,以前可跟他一點關係也沒有。鍾茂樹:「早期在家裡頭,即使說我要下田幫 忙,我的哥哥、我的姐姐也不會讓我下田,老實講因為我46年次,國中國小的成績都還不錯,他們認為說,你應該去做讀書人。」
10個兄弟姐妹,鍾老師排行老么,理所當然走上讀書人的路,紡織科畢業以後,做起了成衣生意,30年前事業如日中天,想不到只是隨口和爸爸閒聊,此後的人 生完全翻轉。鍾茂樹:「我就問了說,在還沒有化學肥料、沒有農藥的時代,我的父母親,我就問我父親說,你爸爸怎麼把你養大的,他就講說以前是怎麼做嘛,我 就又隨口問了一句說,我們家的土地,是不是我們的經濟來源,他說不是,哥哥都有工作,大家都有個人的工作嘛,我就問說,那我們能不能來做做看。」
辭了工作回鄉務農,看似無心插柳,其實鍾老師心中早有盤算,他要做的第一個功課,就是自己做有機堆肥,拯救被酸化的土地。鍾茂樹:「像這種小瓶的,以前都 是把它剝開,一瓶一瓶用指甲這樣弄喔,哇,那累死了,所以越來越懶,就會去想到用一個工具來使用,這個是農場的廢棄物,菜葉這類的,我們農場自己家裡有種 水稻,所以有米糠,可以這樣一層一層的,就把它加上去,少數量的話這樣子做就行了,那如果有牛奶的話,過期的這些鮮乳跟飲料,可以適當的再混合。」
現在懂得用落葉、稻殼、米糠和過期的乳製品,來做有機堆肥,以前卻付過不少學費,買菌種回來試驗失敗,用廚餘當原料,品質也不穩定,有一次在學校收廚餘,還被當成孩子的負面教材。
鍾茂樹:「這個是曲高和寡的,第二個就是不受重視的,有一次禮拜三,我不曉得是老師還是家長,應該是家長啦,因為是牽著小朋友啦,經過廚房的時候,這個媽 媽就左手經過小孩,右手就比著我,對她的小朋友講說,你看你看,如果你再不努力一點,你就會像那個人一樣,在20年前,因為風氣不是很盛的時候,家長會有 這種思維,我想這是難免的,但對我們來講,喂,我是來做義工的,還被你們講成這樣,有點心裡頭怪怪的啦,老實講也掉了眼淚,我何苦來栽。」
心裡覺得何苦,研究有機環保農業的腳步卻沒停過,10幾年來,他重回校園學習農業知識,用溫度計來掌控發酵溫度,但每批肥料經過混和堆積、靜置和翻堆,必 須花6個月才能完成,這樣的堅持曠日費時,產量又少,利多是成本低,還能友善對待土地,不過這個過程,讓鍾老師吃了不少苦頭。鍾茂樹:「有過一次就是,送 來的原料非常的濕,相對它很重,所以你必須要一包一包的往上面丟,然後好天氣的話太陽曬下來又很熱,下面的發酵溫度又很高,已經快受不了,結果連滾帶爬的 滾下來之後,爬到外面去,去看到太陽,說哇還好我沒有死掉,像我用這麼大量的有機質肥料的栽培方式,就是原色原味。」
鍾老師對有機肥料的執著研究,讓他在當地打響了名號,有人叫他宜蘭有機大哥大,雖然有機肥料數量有限,只留著自己用,但用有機肥種出來的水稻和基隆山藥,是老饕們不放過的熱銷產品。鍾茂樹:「這個品種它的產量不高,但是它的澱粉質結構很細,所以很Q。」
鍾老師的堅持,讓他的有機作物自然健康,雖然過程辛苦,但他始終沒忘記,當時爸爸的一番話。鍾茂樹:「在民國80年左右,要去做這種事情,一般人都會認為 說,腦袋有問題、瘋子,所以因為就是我父親,當初有撂下一句話說,如果要做的話,就不能夠半途而廢,所以就是這樣子一直跟我父親,一直走下來,那他到後來 80幾歲了,身體已經開始比較虛弱了,沒辦法,他在鋤草的時候,在菜園拔草的時候,他甚至於還拿著一把小凳子,坐在那邊拔草,所以長輩對我們,是用這種心 態在引導我們,那我想就是說,可以的話,我們也可以把我們現有的這些知識,拿去教我們的晚輩,一般農家大概不會去了解說,我的水稻田裡頭,或是我整年度在 我的水稻田裡頭,有些什麼樣的物種會過來,那鳥類大概是體型比較大的,你可以用肉眼能夠看得到的,或是你能夠把牠拍出來,再去找圖鑑的,那我現在所紀錄 到,目前大概已經超過50種了。」
因為對土地的熱愛,鍾老師付諸的行動,不只是研究怎麼使用有機堆肥來改善環境。鍾茂樹:「燕子啦、鶺鴒啦、鷸鴴科,還有麻雀、白頭翁,然後鷺科,甚至於老鷹都會過來,在這邊我還曾經紀錄過池鷺,非常難得的池鷺。」
20年來,鍾老師總在耕作時,也紀錄水稻田生態,因為驚覺耆老嚴重凋凌,他必須是那個傳承的人。鍾茂樹:「我們必須要趕快把牠紀綠下來,因為台灣現在的這種農業的氛圍,過幾年後會不會變成說,我們就全部離農了,那我們的後嗣子孫,要來了解這些東西,他怎麼去了解。」
要告訴後代的事有很多,10年前鍾老師決定到校園裡教課,傳承鄉土文化,甚至把研究有機肥料的精神帶進校園,他讓學生走出教室,從一個小菜園開始,體驗自 然生活,操場旁的空地,原本是個垃圾場,在鍾老師的努力下,現在變成綠意盎然的菜園。鍾茂樹:「在學校就是串成一個環境教育的廊道,學校也不必再去花什麼 交通費啦,要把學生帶到哪個農場去,我們學校就是農場,最主要是延續下來,能夠慢慢的有一些資源就帶進來了。」
親手種植作物,雙手沾滿泥土,跟土地親近了,人和人之間的感情也增溫,教數學的李老師是農家子弟,現在也是這片菜園的守護者。文化國中老師李財金:「說實 在話,我從小就種田,他還沒有我種的田多,但是他在長大的時候,成人這個階段,他有用心在這個區塊,所以很多他的知識,他現在是比我多很多。」
鍾茂樹:「如果到我的田裡頭,或是說我的菜園裡,我就要他們脫去鞋襪,因為你還是要親腳踩在土壤裡頭,你還是要用你的腳掌,去踩在土壤裡頭,那種感情是不一樣的。」
讓孩子回到土地上,體會耕作甘苦,這是鍾老師的堅持,原本對農事一竅不通,半路出家的他,讓人看到他對這片土地,用心執著的濃郁情感。http://news.tvbs.com.tw/entry/530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