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者資訊:https://www.facebook.com/love2fruit
梅雨季天公不作美,宜蘭田間還是來了2、30位訪客,穿起雨衣、打著傘,踩進泥巴地裡,實在不是風和日麗,播種、收割的好天氣,但廖誌汶辦的這場拜訪農家的活動,風雨無阻。
田野活動主辦人廖誌汶:「通常,如果是體驗型的活動的話,我們還是會辦啦,因為其實農民就是靠天吃飯嘛,那感受一下颳風下雨的時候,他其實本來就應該有這 樣的狀況,讓他體驗真實狀況,而不會特別去安排,只有這樣可以做,這樣不能做,因為,那不是真實的東西,那如果消費者面對的東西,不是真實的狀況的時候, 那其實我們體驗等於一點用都沒有。」
帶人來體驗一堂認識田野的課程,這一年多來,從台北回到故鄉的廖誌汶,在農村和都市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
田野活動主辦人廖誌汶:「他(農人)不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裡,那我們的角色會透過一個比較有趣跟比較行動化的概念,把消費者拉來這邊,最直接的認識這一些 農民跟產物,還有農村的美好,但是我想最重要的角色,還是在於說我們知道怎麼樣去理解消費者的語言,還有了解農村的語言,因為我本身是農家的小孩子,所以 我在農村跟這些長輩或者是婆婆媽媽的溝通是很清楚的。」
廖誌汶是農家小孩,上台北打拼多年,離鄉背井、出外闖蕩的日子,他進了音樂圈,直到現在還保有份配樂工作過生活,只是這幾年每次回老家,廖誌汶都有種落寞。
田野活動主辦人廖誌汶:「有一天過年的時候,也是過年回來的時候啊,想找朋友聚一聚、同學聚一聚,發現找不到人,因為就不是去大陸工作的,就是留在那邊 的,或是美國的或是在越南的,就已經出國了,或是甚至就已經移出去的,不再回到宜蘭了這樣,那就滿感慨的啦,那所以就有一個念頭,我想回來嘛。」
不希望綠油油的稻田、辛勤樸實的農家,隨著人口外移失去往日風貌,雖然很想回老家發展為家鄉做點事,但,除了當農夫,廖誌汶更想找到新的可能。
田野活動主辦人廖誌汶:「有一次,我就幫我堂哥,想說幫他賣,他是種文旦的,他在宜蘭,那宜蘭的文旦其實不若南部的那麼有名嘛,那我想說那我要幫他,想出 一些方法來賣更高的價格,而且要把它賣掉這樣子,所以我就想一招,只要跟我買柚子的人,我就幫他寫個祈福卡,希望這個柚子跟他的這個就是幫他祈個福這樣 子。」
廖誌汶想到柚子的諧音就像「佑子」,有求子的祝福,經過網路行銷,堂哥的柚子快速賣出了比原來還多四倍的價格,後來,又有草莓農向廖誌汶求助。
田野活動主辦人廖誌汶:「就帶一票人過去這樣子,結果發動就是在網路上竄開來了這樣子,然後結果就幫他種了好幾分地就對了,然後就省了很多工錢,然後發現這樣子就有正向的東西,農民其實很缺工,那不如把這一些就休閒的這個人口拉到這邊。」
幾次幫忙行銷農產後,廖誌汶發現,農家長大的他有久居都市的經驗,剛好可以成為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橋梁。
田野活動主辦人廖誌汶:「譬如說,你們都很討厭把手弄髒對不對,沒有彎腰的動作的時候,你就要講清楚,你看這時候只有農民在彎腰而已,你們這些畜牲,不知道在幹嘛,還已經在講,還不動。」
詼諧的虧一虧遊客,其實是想多拉近點都市人與農人間的距離。
田野活動主辦人廖誌汶:「你們是付錢來的耶,趕快把這塊地挖完,還有草要除完才能回去。」
願意讓都市人花錢來學種田,幫農人種田,他把自己行銷農村的經驗,變成一堂課,報名來參加的大多是農產品的行銷人員,或是家中務農打算回鄉的第二代,或者有意接觸農村,需要多些知識、經驗的年輕人。
田野活動主辦人廖誌汶:「這一片就是你們種的東西,可是呢,不會給你們吃到,不好意思,你們要去別的地方採,因為很多人,台灣的那個速食文化太習慣,好像 我馬上做就要馬上有所得,那這樣的思維模式是我們在農村裡面它沒辦法的 ,因為它就是要時間去成長,它就是要時間,也許它就會全部失敗掉,也都有可能,所以這個故事要跟他們講,不是我要種,種完之後呢,都沒東西。」
農家靠天吃飯,農作長成需要用心培育與等待,這都是給消費者的教育,幾場行銷農村的經驗過後,廖誌汶發現農村想要被看見,有些觀念也需要被教育。
田野活動主辦人廖誌汶:「一般農家他們很好客,所以你在農民那邊拜訪,或是一些地方協會組織拜訪的時候,他們都會拿很多很多東西給你吃,什麼東西,就這麼 大壺這樣子,可是根本吃不完,因為消費者目前的飲食習慣裡面,並沒有大量飲食的習慣,所以他們就會覺得這麼多東西,然後,看起來價值性就不高。」
怎樣讓農村和農產品更精緻化,利於行銷,廖誌汶就帶大家實地看他的點子,把農村的地景環境、文化、生活風格和人情味,用文創做包裝,理論和實務並重的教給人。
田野活動主辦人廖誌汶:「我跟各位講這個,這個東西在那個老街賣好像是2百元到150元左右,但是我跟農夫買的時候,這個東西六百元,那為什麼我會用這個價格跟他買,甚至跟他買賣,為什麼。」
手上一個農家常見的水瓢,廖誌汶曾把它賣得很高價。
田野活動主辦人廖誌汶:「它是一個天然資材的工具,很重要的元素,天然資材它壞掉就有機一個,它就消失了,不會像塑膠的東西它一輩子就卡在那一邊了。」
賣的是環保、天然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廖誌汶認為提高農產品的價值與價格,背後關係著農作和農家的生存。
田野活動主辦人廖誌汶:「如果你們可以一人買一瓢,或是說全台灣的一個家庭都一人買一瓢,這回去那我們的瓠瓜就有救啦,不是嗎,對不對,我們農民就不用因 為說那個瓠瓜不好吃,還要去找新的品種來種,種出來的東西又大家都搶種,這是最傳統的瓠瓜,那種花紋的,那種瓠瓜難吃得要死,但是它可以產生不同產值,所 以我們貴不是問題,是你怎麼解釋這產品的價值,而且讓消費者願意去買單。」
讓消費者買單的當然還有美美的照片,隨手拾起田裡的一片樹葉、野花,就是妝點,讓大夥練習在天地間展現視覺,把這次的主題,農家為保存食材而來的醃漬物金桔、醬瓜、豆腐乳等等,練習拍出吸引消費者的樣貌。
田野活動主辦人廖誌汶:「擷取自己的角度,任何元素這邊都有。」
這次課程的壓軸,稍早雨中下田採回來的蔬果,廖誌汶已經先請農家幫忙汆燙過,每一位參加活動的學員都要把這些農家當令的蔬果玉米、南瓜、筍子等等,搭配今天的主題漬物擺出一盤美味。
田野活動主辦人廖誌汶:「醃漬的東西,其實這每個都可以加看看,你可以吃看看每個口感,你覺得好的,那就這概念就像我們吃漢堡,吃那個熱狗一樣,隨便要加 什麼隨便你,概念是一樣的東西,只是我們用的東西就是我們當地最盛產的小黃瓜,用這個概念把這個食材做一個推廣跟消化掉。」
廖誌汶教大家推廣農產要配合時節、注重賣相。
田野活動主辦人廖誌汶:「所以我們把東西做得很漂亮,也是幫助農產跟農村的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因為很醜就沒有要吃嘛。」
直到把一盤自己親手下田摘採和擺盤的料理端上桌,雖然下著雨,農家的屋簷下還是能舖上長條桌和白餐巾,在天地間吃一頓燭光晚餐。
田野活動主辦人廖誌汶:「因為,我想今天最大目的不是來吃這頓飯的,而是來生產這頓飯的過程。」
過程中被雨淋成落湯雞,還得自己動手做,但體驗的經歷會化成許多豐富農村的靈感,這一年多來,廖誌汶已經辦過上百場這樣的活動,把人從田間帶上餐桌,最盛大的一次,一張綿延的長餐桌曾在田間坐了兩三百人。
田野活動主辦人廖誌汶:「大的他們都會很驚豔,哇,這排場太壯觀了,因為我們一般在做外燴不會像坐都是圓桌麻,可是我們是拉一個長桌,然後我們都把把我們的桌子做一個造景、做一個佈展的方式,去呈現那個整個的氛圍,所以來賓他們不只來吃一頓飯,而是參與一個行動藝術。」
吃只是一個吸引人來農村的方法,各種在田間的餐會都是一次為農產找銷路的好機會。
田野活動主辦人廖誌汶:「它的整個水田,像鏡子一樣的東西,那我們就邀請來賓在12點的時候,在跨年期間,在田間的小路,在田間這樣子吃火鍋、吃麻辣火 鍋,麻辣火鍋比較比較暖身一點,然後,我們會用一些投影的裝置啊,讓它在水田裡面啊產生一些很魔幻的感覺,然後我們希望其實說就是有時候辦太多這種放煙火 的跨年晚會,你過久也蠻無聊的,不如把這樣的一個活動,你本就有一個這樣的想法,想去跨個年的把這樣的想法移到農村裡面來,去做一點新鮮的體驗的時候,其 實它也是一種不一樣的記憶啦。」
擺在大自然裡的餐桌,有蟲鳴鳥叫,能享受夕陽、月光,不只田間,哪兒有好農產需要行銷,廖誌汶一一拜訪說服農家,讓他把餐桌搬到那兒。
田野活動主辦人廖誌汶:「那我們曾經在外傘頂洲辦過,那這個這個島、這個沙洲,它是很特別的,只要它那個退潮的時候它才跑出來,漲潮的時候全部淹掉,所以 我們要算準時間跟潮汐啊,就把物資跟人員跟餐點全部送上去,它難度很高,那可是我們印象很深刻,因為外傘頂洲是一個即將消失的國土。」
農村裡即將消失的、寶貴的,廖誌汶都想讓多點人看到,他還曾經把企業的親子旅遊也帶進了農村,但不單單只是為了吃。
田野活動主辦人廖誌汶:「所以我們把像宜蘭的冬山鄉的梅花社區那邊,就把整個 整個那個村落幾乎都快租下來了,然後我們讓來賓他們去彩繪,讓小朋友去彩繪,那我們用粉筆,用那個粉筆彩繪,就是那個環保粉筆,所以畫完之後,畫完很漂 亮,拍完照之後呢,雨水來就把它洗掉了,下次還可以再玩一次,而不會繼續,因為有一些老屋怕有一些永久性的破壞,我不敢隨便上油漆上去或是做一些改裝這樣 子,怕一些就是他真的會損傷一些老房子的結構。」
於是,農村漸漸多了人潮,有了笑聲,再也不是那個寂寥、落寞、人口外移嚴重的村子,廖誌汶就不斷的把這些行銷經驗傳授給和他一樣想要復甦農村的有心人。
田野活動主辦人廖誌汶:「我們看到更多年輕人願意跟著我們跑,或者是在各地的年輕人又開始集結一些團隊,或者是一些社群的在各地去扎根,然後去發展自己的 夢想,在田園裡的夢想,那我相信就是包括我自己的感動,就是覺得說更多人回來,不管是用什麼樣的面貌回來,只要農村有人潮了有人了,這個地方就有機會去復 活了這樣子。」
那麼,就能有多一些機會,把需要關注的農村和用心栽種的農產,推到每一張餐桌上,農家多了被看見的管道,消費者上了一堂認識產地的課,想回農家的年輕人也能學下這個模式,像廖誌汶一樣實現心願回到老家,挖掘鄉村裡的特有文化,帶動農村再造。http://news.tvbs.com.tw/entry/535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