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典型創業三人組 - 謝若琳 李萬鏗 曾韻潔




非典型創業三人組
謝若琳 李萬鏗 曾韻潔 
租屋處的客廳,就是簡單的工作室,3位成員是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領域研究所的同班同學,去年已經畢業的謝若琳,和正在寫論文的李萬鏗、曾韻潔;不過,這3個人的工作室,不接一般商業設計,只限特定客戶群,來找他們的,都是社福團體和公益單位。

北藝大畢業生謝若琳:「應該有幾幅,是真的就是大家一看,幾乎所有人,都會就是會難忘的 。」

被學藝術的3人稱讚用色飽滿、構圖極具張力和想像的這些畫,正要被挑出來製作成明信片、筆記本、T恤等文創商品,這些畫,來自1所身心障礙療養院。

這曾經是李萬鏗和曾韻潔在研究所時修的1堂課,叫「藝術社會參與」,老師帶著學生們,走進社福團體,希望讓藝術創作和社會有具體連結。北藝大研究生李萬鏗:「這是起床,有點像鬧鈴的,有聲音這樣;這個是刷牙歌;這個是吃飯歌,這是有飯碗,跟湯匙做搭配。」

當時,李萬鏗把從回收場撿來的「瓶瓶罐罐」重新組合後,變成發出了叮叮噹噹聲響的樂器。

看到孩子們在音樂治療課裡,跟著歌曲、樂器的伴奏,把上下課、吃飯、刷牙這些生活常規,加深印象,記在心裡,李萬鏗是來台唸書的香港僑生,他說,在這之前,除了設計,他是個愛打電玩,很少出門,羞於與人溝通的宅男,從沒想過,他的設計,對弱勢族群,能有些幫助。

北藝大研究生李萬鏗:「我以前是比較,我的創作是關注個人生活比較多的,然後,上那個課以後,我就開始,是有點改變,就是我的創作,可能會更想要去,跟別人發生關係吧!就是透過我的作品的,某些部分的設計,或那個過程裡面,可以讓更多人,或更多不同的社群的人去參與。」

和 他一起選修這堂課的同學曾韻潔,當時分到了園藝治療組,她也在試著,如何把藝術和社福團體做連結。北藝大研究生曾韻潔:「所以,我覺得就是以1個,就是藝 術計畫的角色進來這邊 ,然後,透過做這些事情,然後,認識樂山(療養院)這個地方,包括認識這個機構,然後,這些孩子,然後,就當然,還有這些植物。」

曾 韻潔的藝術社會參與計畫,是利用回收場的素材,做了1台手推車,把療養院園區種的香草,陪著院生們,一起做成茶包,在院方舉辦活動時,推出攤車,藉著香 草,好讓更多人認識這裡。北藝大研究生曾韻潔:「然後,大家可能喝了之後,就會好奇說,這些成分是什麼,然後,藉由這些,就是問答的內容,然後,帶入樂山 這個機構。」

這所在八里山腳下的療養院,平時人煙罕至;80年前,是由外國傳教士,為照顧痲瘋病人而創立,現在已改為收治一百多位重度身心障礙者;1學期的課程結束後,李萬鏗和曾韻潔都順利拿到學分,卻捨不得和這裡的情誼就此結束。

北 藝大研究生李萬鏗:「慢慢接觸的過程裡面,有看到院生的繪畫,我也覺得很驚訝,他們其實很多都畫得很好,那,其實到這邊是希望,一開始是希望,怎麼樣可以 善用這邊的資源,去做一些對他們有益、有價值的東西,然後,我在想就是,他們其實有很多這麼好的資源,可是,缺少人來幫他們去發揮。」

再 次來到療養院,2人找了班上同學謝若琳一起加入,3人打算來這兒,發揮共同專長,做志工。北藝大畢業生謝若琳:「比較偏遠,有些資源其實比較難連結,那剛 好,我們都是設計藝術背景,那就院長,院方也很希望說,那我們可以幫忙做什麼,那我們那時候,就做了入口的指標設計,還有一些,他們很接近院慶的一些原創 品的設計,我們那時候都用小孩子的畫作去設計。」
3人先用了孩子們的創作,為廣大的院區內,加了用來指引方向的大型指標。

北藝大畢業生謝若琳:「那很湊巧的,我們找到1個在八里的工程公 司,那他們一聽到都是同樣都是八里的在地的機構,他就說『免啦』 ,就他們就是非常的願意,就是來服務,因為,這就是,也是我們第1次有這樣子的體驗到說,其實,真的只要說,你知道就是,願意付出的人的話,他們真的知道 有這樣的機會的話,他們是會好好去把握住,然後,很樂意去服務社會大眾。」

經過這次善意的合作,他們發現,社會處處有溫暖,但,需要1座橋梁,來連結資源。

北 藝大研究生李萬鏗:「我也不會覺得,某個,比如說,弱勢族群就是很,我們很很扁平的去認識這些人,他們就是很慘,就是也不一定,只是說,他們有一些地方, 是需要我們幫助,然後,只要我們,有1個平台,給他們發揮,就像他們的繪畫一樣,我們就幫他們,開發為文創品,他們也是有某方面能力,可以發揮出來,我覺 得,從那個過程,我也是學習很多。」

李萬鏗、曾韻潔和謝若琳3人,在念研究所之前,都有過幾年設計工作的經驗,也就剛好運用這樣的能力,把院生的畫,開發成商品,希望能幫院方,多些自食其力的收入。

北 藝大畢業生謝若琳:「發現其實,台灣就是大部分的民眾,其實,對一些比較有名的機構,就是大家都知道,我們需要把錢捐給它,把資源就是給它,可是,其實在 台灣,就是有很多,很多的比較小型的機構,其實,他們沒有很多的資金跟人力,來做一些推廣的工作,所以,因此,其實台灣的民眾想要捐錢、或捐一些捐物、或 者是出力,來做志工,都沒有辦法,取得這樣的管道,那我們是想說,透過我們的一些藝術、設計專長,那可以來幫這個機構來,看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活化他們, 對!那就是可以讓更多的民眾,來認識他們。」

3人觀察到,社福機構如果只仰賴捐款,也面臨了資源分配的問題,但,他們可以用課餘時間 ,藉由設計,為社福機構向社會大眾發聲。

北 藝大畢業生謝若琳:「那個時候,其實,一開始,我們大家就想抱著做志工的心態,比較沒關係啊!我們就來幫忙弄,但是(療養院)他們還滿堅持,就是要給我們 一些基本的設計費跟製作費,那這就是,讓我們那時候,沒有想過說,其實,原來這樣子的方式,也可以變成我們往後,就是,可不可以再接類似這樣的工作,然 後,去幫助更多的一些社福機構,或者是一些需要我們的團體。」

創業、成立工作室的靈感,也就從此開始,由去年先畢業的謝若琳,負責統籌,專為不同的社福團體,找到適合的特色與定位,開發商品。

北藝大研究生李萬鏗:「比如說,我們在外面接設計啊,很多時候都是1次性的,就是你滿足那個活動的需求,或者,他目的達到了,你就結束了,可是,我覺得進機構,我們說最大的分別,我們要比較幫他們節省,比如說,要考慮到,某些設計的環節,一些東西是可以延續到後再使用。」

為公益團體節省資源、金錢和環保,是這個3人團隊的主要考量。

北 藝大研究生李萬鏗:「我會覺得,我們跟社福機構,維持的不是那種,像客戶的關係,我們幫他們做完,以後,他們給我們回應,可能很好,他們也會推薦別人,去 認識我們,然後,我們又會認識到一些新的人,因為他們本身也是幫助社會,解決社會問題的一群人,所以,我們應該會從這個部分,去認識到更多的同好,更多理 念有相同的人,就變成那個不是純粹的金錢關係了。」
不是純粹的金錢關係,是因為3人在和身心障礙孩子相處時,都各自發現了支持他們做下去的動力。

北藝大畢業生謝若琳:「有1次就發現,就是 其中有1個小朋友,就是他,趁其他小朋友在跟我們說掰掰的時候,偷偷的在那個,我們那時候是必須脫鞋上課的,然後他就在鞋子的那邊,就是鞋子區那邊,很小 心翼翼的,就把所有的老師,就是鞋子一雙一雙的,排得非常整齊,然後,就是不小心被我們發現,他這個很小的舉動,然後,那時候就覺得,就是還蠻,就很細微 的舉動,可是,讓你覺得很貼心。」

有一群人,將真心毫不保留,交付給李萬鏗、謝若琳和曾韻潔,他們3人,就用設計,幫著這些特殊的身障者,讓社會大眾更懂他們。

北 藝大畢業生謝若琳:「因為,我們自己以前,其實大學畢業之後,都有在外面工作過,那在後來念研究所之後,就是,這樣子的合作經驗,讓我們覺得,我們可以發 揮我們的專長,那同時,我們又可以幫助到社會上真的有需要的人,那這樣子的工作,我們真的還有薪水,然後,覺得這真是太棒了。」

更棒的是,3人團隊還拿下教育部青年創業文創類的第1名,多了1筆支撐他們的補助;除了療養院,其他的基金會、公益團體,聽說有這樣的工作室和合作模式,也陸續專程找上他們,幫忙籌備展覽,或開發商品,讓3人至今,還不需要為了業務煩惱,還有開發新產品的靈感。

治療老師上課:「我們就假裝,我們現在在Pizza店,所以,你們全都是要很喜歡吃Pizza,來跟我學Pizza的學徒。」

最近3人研發的新作品,是希望在遊戲中增進身障孩童的表達與溝通能力。

北 藝大畢業生謝若琳:「小孩子其實對食物最有興趣,那Pizza又是他們很愛吃的食物,那我們就把這個情境,定在製作Pizza,那不同的老師,他們可以透 過,帶他們就是扮演廚師啊,然後 扮演客人,然後,進行一些製作Pizza,或者是點餐的過程,會有一些對話會出現。」

這個新設計的遊戲教具,是3人在穩定工作室獲利後,打算量產,再捐贈給各個有需要的社福機構的。

北藝大畢業生謝若琳:「對!因為,真的是你可以運用你的專長,直接去幫助就是社會上最需要的人,那我覺得,我們真的有時候覺得,我們還滿像機構,有像代工廠,或者是很像翻譯的1種角色,去把他們的一些語言,跟東西去轉換,然後,讓外界人知道他們。」

在即將鳳凰花開的季節,走出校園以前,這3名志工,找到了兼顧專業、愛心和收入的事業,開心迎接他們的理想人生。TVBS


.